Denise Sabourin

Accueil du site > 汉语 (Chinois) > 艺术家信息 (informations sur l’artiste et sa démarche) > 汇聚各家之精华的方法 (une méthode à l’écoute des convergences) > 汇聚各家之精华的方法

汇聚各家之精华的方法


页根

什么是事件?事件曾将某物撕扯。 ——Dominique Desanti,原载于《共同事业》(Cause Commune)1972年第二期

德尼斯•萨博翰建造的是紧扣现实的艺术事件。她对周遭世界做出诊断,通过创作与之互动。她的艺术来源于现实情境的滋养。她做到的,不是借用艺术再现的经典形式表述现实,而是在艺术与此时此刻的世界之间建立起直接的关联。

对话的机会层出不穷。城里来了一位艺术家,为某位作家举行纪念活动,与环保事业的捍卫者或政治运动的积极参与者相遇……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艺术行动的素材。在捕捉事件方面,德尼斯才华出众,她热情发起的项目融当前事件于一体,艺术创作由此充分展开。

为此,德尼斯联络了可能与之共鸣的行动者。她的一大特点就是充满活力、善于结交。她邀请他人帮忙和参与,搭建起意想不到、无限延伸的人际网络。也正因如此,她的工作室始终保持与世界同步。

多重游戏

在法国城市La Rochelle——德尼斯的居住地——举办展览期间,中国摄影师朱炯、波兰摄影师Tadeusz WALCZAK,还有其他一些人参与了她的项目,欣然投身于这场共同实验的经历。

前者以奥运会为素材;后者以反复擦拭并再书写的古代纸张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肖像作品——他借用同胞Witkacy的典型符号,将其附在自己的绘画画面之上。集体创作由此成形,并被德尼斯嵌入可穿插观看的框架,作为对波兰艺术家毕生经验的回应。

有关比利牛斯山区大熊命运的讨论,是德尼斯•萨博翰必然关注的问题。与诗人兼环保活动家André CAZETIEN的对话促使她思考。在作品当中,画布上简简单单写着:“我们失去了大熊。”但她所思考的,远不止于这一句文字游戏。

德尼斯以往创作的合作者多是她的学生 1。所以,有关法国作家Gaëtan PICON、尤其是他就Moitessier夫人肖像(Ingres绘画)所写的文章,也促成了一件平面作品。La Rochelle市著名的航海家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至于风车的手臂,这种象征物对大学生、被关押者、艺术家和公众都有过不同的意义,因此意味着某种了不起的力量,能够激发运动、带来进步,就像甘地的形象一样。这一难忘的时刻由录影记录。

就这样,个人作品与集体创作之间实现了微妙的平衡。

介入

德尼斯的想法渗透在众多表达之中,她的介入必然是主动的。就是说,它是自觉的,是有行动意愿和明确目标的。她用一系列事件制作作品,这就为置疑和思索开辟了道路。每个创作行动都揭示了作品可能包含的美学意义和艺术批评每个创作行动都揭示了作品可能包含的美学意义和艺术批评。这正是德尼斯•萨博翰所看重的,即给匆忙繁乱的当代生活赋予内涵和意义。

仪式

这件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共同创作的集合,还在于它的连续节奏、反弹潜力和延展度。每个行动启动之前,德尼斯都和某位东方医学从业人士约定一些仪式。几个穴位点出患者的能量场,潜力一旦释放,就出现了一整套的画面、颜色和语言表述,也就是画布上最好的材料。所谓“根生气发” 2也。

在纱布上作画

德尼斯使用的材料是2米×2米的医用纱布。每幅画面都一样,都把纱布用作“容器”。选用这种材料并非无意为之。由于某段痛苦的早年经历,对德尼斯而言,这种轻软透明的材料被加载了特殊的意义,她几乎是不由自主地选用了它。缠绷带这个动作,不仅是捆绑,也是收集、甚至掩藏。

所有作品都以古希腊特有的对开平面画的形式出现,每一面指向一个独特的时间。这是古希腊特征的现代版。

第一面是看病过程中出现的关于病痛的词语。作为真实生活的见证,它们促成人们的想法、情绪和渴求;想法、情绪和渴求又使这个过程进入动的状态。

归属

“过桥这一行为,使岸显现为岸。” ——Martin Heidegger

纱布因富含意义而沉重,但它们被交到合作伙伴手中时,就其用途和功能事先并无特别的规定。这实际是重新启用了古老的传递仪式,受命者被委托了一项使命——呼唤并传递对某事某物的意识。按照Denise的想法,创作以小规模表演的形式在小团体内传递,这样才能生成社会化的交往和联系。用David Le Breton的话说,“表演是关于世界的陈述,它们粉碎观众的安全感。” 3

穿戴者拥有完整的创作自由。纱布的尺寸固定了,其功能却是多样的。随意摆放,它可以是标语布、幕或帆;裁剪之后、或松或紧贴于身体,它可以是日本和服、土耳其长袍或穆斯林长袍。当纱布变成符号、子宫样的包裹、保护性的盔甲、带有权威感的仪式盛装,这次集体创作也就成为了自由表达的场所。穿戴者将纱布这一物品自我化的时刻,意义最为重大。外表一改变,身份就被重塑,由此还可能引发最深处自我的转化。

选在什么地方行动,也能说明个人的想法。朱炯在机场展示,通常说那是一个联络的场所;Tadeusz选择了大雪天的波兰,仿佛会被大衣裹胁着从一圈炮弹上飞起,可那炮弹实际只是冰冻的泉眼;André则是对着承载了许多历史事件的比利牛斯山峰挥舞自己写给母熊Cannelle的诗。

刺绣之言

纱布的右边,有书写并被刺绣的痕迹穿过,告诉人们作品最后的经历。画面由巴黎某实验室处理,以现代技术手段刻意做出明显的错误或破损等不完美状:我们的现代科技如此完善,可它们依然不能保证完美无误的交流。

德尼斯还坚持使用古老的刺绣技术 4。一方面是珍贵手工独有的价值使然,另一方面也因为针线的穿插劳作包含着真正的时间感。人们由此联想到箱包的刻印、私有财产的家族标记,还有古老的祭祀仪式、以及人工刺青的皮肤。伤疤深入织物的纹理,被雕刻和划写的表面就是皮肤本身,因为使用了这些符号,被言说之物变得不朽。因为刺绣做得格外隆起,所以那些绣的文字显得更加突出。

通常而言,右边这块图画的本意就是直面公众,其功能就是向它所面对的社群、甚至更大范围的群体传达信息。所以这画面理应是平的,好让符号展示其上。

画面制作过程中,就已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原本没有预料到的、令人吃惊的修改。制作完成之后,这些材料和画面同样具有多种用途,其功能未受限制。作品的行动范畴走出了迄今为止被艺术专用的领地。艺术家及其公众之间的边界不复存在。

自我的制作

德尼斯•萨博翰发起的行动和实践,首先是一种对自我的寻找。我能和别人做什么?她的目的是建立永久的关系,传递能被最大多数人接触并且懂得的信息。通过活跃的交流启动创作的源泉,从而保护个人免于自我的封闭与分裂。这个作品告诉人们,尽管目前的氛围是相互普遍不交流,开放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然后,她注重的就是不仅关注我们的日常状态,而且关注日常状态当中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在长期的行动中面对日常的庸俗化,并实现对日常化的诗化改造。所以,她的创作是与社会贯通的。

假设有一天,所有被印制的方块纱布刺绣汇集在一起,并排展示。那些画面和文字会像目录一样,表明德尼斯•萨博翰一次次的投入。到目前为止,还只有她一人对这个集体创作全盘了解,就仿佛只有将卷筒完全展开,才能知其全貌。到那时,就要将所有与她共同创作这一作品的人召集在一起,让他们再现共同工作时的友好关系。

把总结留给历史学家吧。Gaston Bachelard说过:“时间的全部力量浓缩在目光变得锐利的那一刻。”事实证明,他所言极是。

Roseline Giusti – Wiedemann 波尔多第三大学教授

1 德尼斯•萨博翰是法国国家认可的平面艺术专业教员,任教于La Rochelle市Valin中学。
2 Denise Sabourin 的原话
3 David Le Breton 仪式的被放弃深感遗憾。他在2003年著作《皮肤与痕迹》中写道:“当今社会不再经历任何传递的仪式。它们甚至不知道有什么可传递的。”
4 刺绣多为Bégonia地区的工厂或Rochefort-sur-Mer地区的职业学校完成。其他一些是在中国制作的。


Développement : ECM du Carré Amelot | Suivre la vie du site RSS 2.0 | Plan du site | Espace privé